創造共感吧!讓客人跟品牌一起玩!

 創造共感吧!讓客人跟品牌一起玩!

文─W檔案

我想,瑪麗亞凱莉的「IT'S TIME!!」預告片系列是最強大的品牌共感案例之一。
近年只要一過聖誕節,瑪麗亞凱莉就會發佈迎接聖誕節的預告短影音,為他經典的聖誕歌曲《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鋪路,也因此被網友稱為耶誕媽祖婆,相當幽默。

(即時更新: 2023/12/8 世界新聞,今年的聖誕歌曲排行榜榜首,目前由耶誕祖母級歌曲《Rockin' around the Christmas Tree》佔領告示牌(BillBoard)排行榜冠軍。今年正好是這首聖誕歌曲發行的第六十五週年,原唱 Brenda Lee 今年高齡 79 歲,為這首歌錄製宣傳影片,並在 TikTok 累積 800 萬次觀看,成功拔得頭籌,看來今年聖誕歌曲排行榜競爭激烈;也證明短影音行銷與對應平台的曝光,只要搭上議題跟好的內容,就有機會成功吸引目光。聖誕歌曲之爭到底會發展到哪呢?我們繼續看下去~)

音樂串流平台 Spotify 已經連續好幾年,在 12 月推出「你的年度總回顧」單元,透過數據資料庫提供聽眾專屬的聆聽回顧;除了歌單總整理之外,還透過曲風搭配心理測驗結果提升分享力道,以及最愛歌手短影音訊息,讓「年度總回顧」單元更有可看性與傳播力。最後再幫聽眾集結總回顧歌單,讓聽眾可以重新沈浸在自己整年在每一個階段最常聆聽的歌單之中回顧。
今年,Spotify 準時在 12 月 1 日就提供歌單回顧,於 IG 上也有廣大的自主分享,讓這個功能以及平台的宣傳在年末變成例行公事,甚至養成使用者的習慣,一到年末就迫不及待想要分享歌單年度回顧。

早些年,當大家在討論「會員經營」的時候,大家的認知與行動都是:透過會員集點機制篩出有貢獻度的會員,將會員分級,之後針對金字塔頂端上的會員稱為 VIP,並加以提供相對應的優惠回饋。
近年,會員經營的討論已經進入到另一個階段,搭配科技的發展,我們越來越傾向「精準行銷」的作法,提供會員經營更好的方案。
從前幾年 Netflix 原創影集《愛x死x機器人》推出的個人化影集順序,引發熱烈的討論;因應每一個人的觀看數據,調整影集的內容順序,雖然只是在一個環節做了微小的改變,但還是在當時引起了不少討論——例如:總共有幾個版本的順序,每一個版本的順序代表什麼樣的人...等。

「內容」的設計之於「會員」,本質源自於每一個人對於「只有自己」的那一份專屬感。
這個過程,常常淪為品牌自作多情的設定,以為提供給客人的東西只要夠物超所值,就可以讓客人持續留下。事實上,透過節慶、議題進行「內容的共感設定」是最偷吃步的也最能敲動槓桿的方式——像是 Spotify 以及數不清的品牌在年末的大回顧議題,或者 Netflix 在還沒有人這麼做之前創造議題引發討論,前者順應大環境的感受,趁勢打造獨一無二且值得分享的訊息;後者透過先得點時機造勢,創造專屬自家品牌的話題。兩者都能創造討論,投入的力道卻有可能完全不一樣。

所以,創造「只有自己」的專屬內容,並且加入共感的設定,就像是瑪麗亞凱莉一樣,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讓人記住他,並且只要例行運作兩到三次,就能養成受眾習慣,跟著「品牌營造的情境」,加入內容並且討論。

年末,有很多議題值得運用:
— 年末大回顧
— 新年新希望
— 掃除斷捨離
— 年度目標完成了多少(共感點是:基本上都沒完成XD)
— 暖心小確幸
— 新年運勢大解析

現在,試試看針對目標,運用置身事內的感受,創造跟品牌一起玩的共感企劃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DOKIDOKI心跳行銷大作戰

EP1:如果數位行銷是一場交響樂,那內容創意就是其中的小號手!

品牌體驗的縮影:一杯單品咖啡